引言:
众所周知,深圳是全国有名的“设计之都”,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创意资源。在2004至2010年间,深圳以设计业为龙头的文创产业以突飞猛进之势发展,而文化创意园区则是其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。本期我们将通过对深圳设计之都文创产业园的考察,主要围绕项目建设背景、产业运营状况、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,希望能给业界人士带来一些启示和参考价值。
田面设计之都是由深圳市灵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设运营、由区政府加以引导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。在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,城市产业的转型催生了一股“旧改潮”,深圳对于旧工厂、城中村的改造项目也开始启动并逐渐扩展,田面设计之都便是被这股“热潮”早期眷顾的幸运儿。2006年,田面“设计之都”项目与物业所有者田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约,将原5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区设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,由此老旧厂房实现腾笼换鸟,成为了以工业设计为主,集创意设计、研发、制作、交易、展览、交流、培训、孵化、评估及公共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创意设计文化产业园区。田面设计之都是深圳市“十一五”规划重点项目,深港创新圈“三年行动计划”工业设计领域合作核心平台,凭借“设计之都”的东风,成长为业内的代表项目。
处城市中心区位,以“整体保留”模式改造
项目位于深圳福田区皇岗路和深南路交叉处,紧邻市民中心办公圈及华强北商圈,处于CBD中央商务区,周边城市绿洲学校、福田中学和福田医院等公共设施齐全,城市绿化道和深圳中心公园环绕,自然环境优越。交通方面,项目到达皇岗口岸和罗湖口岸都十分方便,深圳地铁一号线和多达近百条公交线路形成了一张密集的交通网,整体交通通达性强,区位优势较突出。
从项目的整体布局形式来看,产业园面向皇岗路和振华西路外围以“L”字型布局,从东北侧将田面新村围合在内,两者之间无分界,相互贯通。项目占地面积1.5万平米,建筑面积约5万平米,共由10栋三至七层的旧工业厂房组成,主要包含设计大楼、酒店、设计培训中心、沿街商铺等业态。其中1-2栋、5-11栋为设计大楼,3-4栋为汉庭酒店,沿街商业集中分布在面向振华西路的2栋和4栋。据悉,项目从2006年开始启动,共分两期建设,一期于2007年作为第三届文博会设计之都分会场进入试运营期,二期也于2008年竣工开园。
在深圳的城中村旧改项目中,设计之都产业园是比较特殊的案例,其属于“整体保留”模式,即在维持原建筑布局、形态等不变的情况下,仅对建筑室内进行了翻修改造,对建筑外立面进行小范围装饰。行走在园内,设计之都醒目的红色logo分外抢眼,大面积灰色水泥墙面还能循迹到工业年代的影子,墙面的“皱纹”和斑驳的铁艺玻璃窗低诉着历史;10栋和11栋的墙面喷绘了贝聿铭等设计界著名人物的大幅头像,成为园区的标志性亮点;以小型创意集装箱形式呈现的展厅散落在园区内,营造了浓厚的设计氛围。漫步园区,这些陈旧乃至粗狂的旧建筑风貌,仿佛还带着昔日工业区的粉尘气息,在周边现代化大楼的衬托下,却显露出独特的复古韵味,催化出一股文艺的气息。
创新一站式增值服务平台,实现园区、企业多方共赢
项目由旧工业区更新为文化创意产业园,在产业高端化的同时,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快速升值,这离不开园区的运营模式和招商策略。园区的物业公司由建设方灵狮文化公司自行成立运营,这样不仅能保证为园区企业提供最贴合的服务,助力企业成长,也能获取最大的投资收益。
通过整合产业资源,灵狮除了为园区提供基础的物业服务,更首创了一套企业增值服务模式,包括金融孵化、市场对接、知识产权转化、人才培训认证、公共技术研发、企业品牌推广六大公共服务平台,为企业提供了完备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和工业设计产业链。其中颇具借鉴意义的是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市场对接平台。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主要依托政府政策及专项资金支持,采取政府扶持、专业化管理、行业公益性的服务形式,旨在使企业足不出园便能完成新产品的研发测试过程,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,缩短测试时间、提高效率,成为了园区的核心功能性技术服务平台;市场对接平台旨在为企业提供专利转化和市场对接服务,让企业的创新设计成果能及时的、市场化的与国内外市场对接,让设计专利不断的转化为批量产品,拓宽企业的发展市场和客户群体。
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创新的运营模式,起到了吸聚、孵化、对接、引导的产业促进核心作用,成为园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,因此创造了满意的入驻率。目前入驻园区的企业以工业设计类型为主,包含平面设计、建筑设计、设计工作室、环艺设计、广告设计、顾问管理、互动策划设计、设计研究院、影视制作等类型的企业共170余家。其中包括嘉兰图、心雷、洛可可、创世壹零等具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龙头企业占80%,以及美国DF、柏林国际、靳与刘设计、叶智荣设计等多家香港及欧美龙头设计企业中国总部和机构代表处。
园区环境、配套设置低端,旧工业区弊端凸显
由于是“整体保留”式的旧改项目,产业园区的生活商业配套还是以早期形成的低档次业态为主,用以服务村民、租户和工厂员工,多以餐饮、杂货店、小型便利店的形式沿街布局,分布较杂乱,业态简单重复,仅满足日常生活所需。而相应的公共配套设置已低端落后,例如老式的空调机位悬挂在外墙面,杂乱的线路交错,影响外立面形象美感。由于早期村子和厂房的建设处于自发状态,且无明显的区域分隔,园区的原始空间形态衍生的问题开始凸显:由于建筑间距太近,设计楼、居民区间的巷道空间较为狭窄,存在部分室内采光通风条件不好的问题;另一方面,园区没有设置专门的停车场,车辆只能临时停放在原用于通车的主道路两旁、办公楼周边甚至稍宽敞一点的巷道里,停车需求无法得到很好解决,使得道路通行不畅,而随意停放的电动车、共享单车也成为阻碍交通的一大隐患,阻碍垃圾清运和突发情况时大型消防车辆的进入。
近年来,深圳城中村的旧改几乎在飞速发展时期,曾经的旧厂房所占位置多成了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资源,区位优势是其经济价值的首要体现。对于旧厂房改造,对于入驻企业而言,能够用相对便宜的租金获取便利的区位优势等资源。但随着产业的高端化,城市经济水平在飞速发展,而作为创意文化产业载体的田面设计之都,似乎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。
不过政府、田面村以及设计之都的运营者显然也意识到了项目在基础设施、环境氛围等方面的不足,在2018年初,正式与万科地产签约,引进专业力量对田面村以及设计之都进行整体的翻新提升。根据规划,整体将按照“国际生态文艺小镇”的定位打造成特色街区建设。
从06年至今,设计之都产业园已在田面村扎根了13年,老旧工业区旧的颜换新貌,离不开政府的第一推动力和运营商的创新策略。作为深圳首批创意产业园的实践者,设计之都园区集聚了一股强大的文化产业能量,培育了一批优秀的园区企业走向国际乃至世界,已成为深圳文化产业的一张重要名片。然时代在更迭,在深圳,建筑更现代、配套更完善、设计氛围更浓厚的项目也在不断涌现,田面设计之都作为最早的先行者,也面临这越来越激烈的竞争。在探访中,我们也发现,逐渐也有一些非创意设计类企业进驻,田面设计之都下一步将如何做出改变,应对这种变化和竞争,也值得运营者认真思考..